我在飛機上遇到一位女士。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歡的研究生,結果失敗,卻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。今年是考還是不考?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,浪費時間;但是不考又不安心,已經糾結半年了。
我問她,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學習?
她說她去年每天大概用4個小時,學了3個月,考前一周突擊了一下,就差3分。
我又問她,現在你每天煩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時間?
她說從過年到現在(6個月)每天都在想,上班下班都想,煩死了。
花時間來郁悶,是等待成本。花時間來嘗試,是穿越成本。
這位女生花來郁悶的時間,如果是每天5小時(上班下班都在想),一共6個月,那就是900小時。而去年她差3分就過的考研,每天用4小時,3個月,考前突擊一周(算每天20小時),成本計算如下:
穿越成本:(4h×3×30)+(20h×7)=500h
等待成本:5h×6×30=900h
等待成本幾乎是穿越成本的1.8倍!
在這個故事里面,這個人陷入一個這樣的心智模式:越等待,越沒有時間和信心;越沒有時間和信心,就越不敢考研。這個人會在今年考研前最終放棄,在新的一年,等待的焦慮會繼續消磨這個人的信心和能力,一直到她終有一天完全放棄為止。
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,遠遠高于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,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。我把這個模式稱為:“等死模式”。
我在一個聚會時談到了等死模式。聽完我這個故事,我的一個朋友走出去,十分鐘后滿臉喜色地回來告訴我們,YEAH!成了!
什么成了?原來這幾天,她一直在糾結自己是不是該給一個大客戶打電話。這個客戶是她的一個重要資源:如果打了,她擔心人家覺得自己公司剛創業,對自己印象減分;如果不打,這個單子肯定就沒有下文了。比這個更加糾結的是,她已經為這個事情頭痛了一星期,開始失眠,和家人發脾氣,面對客戶越來越沒有信心了。
她聽完故事,迅速計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:
等待成本:身心俱疲;拿不到單;影響自己其他業務。
穿越成本:身心愉快,早死早超生;還有成功的可能;實在不成功,集中精力應付新的單子。
與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與體力,還不如去試一試!她走到洗手間,心跳加速,打通電話,驚喜地聽到對方爽快地答應自己,對方還開玩笑責怪她說:為什么現在才說,還以為你找別人了呢。
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,最好的選擇就是行動起來,進入穿越模式!穿越也許會有短期痛苦,但是等死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永久損失。
《戰勝拖拉》的作者尼爾·菲奧里在書中寫道:
“我們真正的痛苦,來自于因耽誤而產生的持續的焦慮,來自于因最后時刻所完成項目質量之低劣而產生的負罪感,還來自于因為失去人生中許多機會而產生的深深的悔恨。”
于是有人向哈默求教致富的秘訣,“為什么你從制藥到制造鉛筆,從釀酒到經營藝術品。從飼養奶牛到開采石油等都能經營?”
“生意有其內在的聯系,一件連著一件,抓住機會,把握時機,努力奮斗,你就會取得成功。”哈默慢條斯理地解釋著。銷售是一門永遠也不會消失的職業,不管互聯網怎樣的發達,不管物流怎樣的發達,產品的推廣總要有銷售員,并且要想把產品介紹給客戶,也需要銷售員。而銷售員也要相信,只要有人的地方,就有市場,就有自己的準客戶。哈默的成功就在于此。當然,他的成功還在于:一個人要有敏銳的商業嗅覺,能在不熟悉的領域內把握商業良機,抓住關鍵問題并善于處理。所以,天下沒什么壞買賣,只有蹩腳的買賣人。只要有人在的地方,就能做生意。A公司和B公司都是生產鞋的,為了尋找更多的市場,兩個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許多的銷售人員。這些銷售人員不辭辛苦地搜集人們對鞋的需求信息,并不斷地把這些信息反饋給公司。有一天,A公司聽說在熱帶附近有一個海島,島上住著許多居民,于是想在那里開拓市場,便派銷售人員了解情況。B公司聽說這件事情后,趕緊也把銷售人員派到了那里。兩位銷售人員幾乎同時登上海島,他們發現這里相當封閉,島上的人祖祖輩輩靠打魚為生,與大陸沒有任何來往。他們還發現島上的人幾乎全是赤著腳,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蠣子的人為了避免礁石硌腳,才在腳上綁些海草。兩位銷售人員一上島,立即引起了人們的注視,眾人議論紛紛。最讓他們感到驚奇的是客人腳上穿的鞋子,這些祖祖輩輩生活在島上的人們并不知道鞋是什么東西,便把它叫做“腳套”,他們甚至感到納悶:把“腳套”套在腳上,不難受嗎?A公司的銷售人員看到這種狀況,心想,這里的人沒有穿鞋的習慣,怎么可能建立市場呢?他立即乘船離開海島,返回公司。在寫給公司的報告上,他說:“那里沒有人穿鞋,根本不可能開發新市場。”B公司銷售人員的態度恰好相反,看到這種狀況覺得這里是極好的市場,因為沒有人穿鞋,所以市場潛力一定很大。于是,他留在島上,挨家挨戶做宣傳,告訴當地人穿鞋的好處。還親自示范,努力改變他們赤腳的習慣。同時,他還把帶去的樣品送給了部分當地人。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軟舒適,走在路上他們再也不用擔心扎腳了。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島人也向他們的同伴們宣傳穿鞋的好處。B公司的這位有心銷售人員還結合當地生產和生活的特點,了解了當地人的腳型,給公司寫了一份詳細的報告。公司根據這些報告,生產了一大批適合當地人穿的鞋,很快這些鞋便銷售一空。不久,公司又生產了第二批、第三批……最終B公司在島上開發了新市場,賺了很大一筆錢。
同樣面對赤腳的島人,A公司的銷售人員認為沒有市場,而B公司的銷售人員卻認為大有市場,兩種不同的觀點表明了他們思維方式的差異。的確,簡單地看問題,會得出第一種結論。但后一位銷售人員才是有發展眼光的,能從“不穿鞋”的現實中看到潛在的市場,并懂得“不穿鞋”可以轉化為“愛穿鞋”。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存在銷售的潛力,就看你能不能發現市場。讓不穿鞋的人穿上了鞋,這看來是絕對不可能的銷售卻成功了。所以,銷售人員一定要堅信,只要有人的地方,就會有需求,也就能做銷售。當然,盡管只要有人的地方,就會有需求,也就會有銷售,但是這也得從實際出發,具有可行性才行。就像把梳子賣給和尚一樣,盡管和尚自己不用梳子,對梳子沒有需求,那么就從與和尚有關聯的香客身上入手,把這種需求轉移到香客身上去,所以這樣的銷售也是能成功的。請記住這句話:世界上不是沒有生意,只有不會做生意的人。所以,這個世界也不是沒有客戶,只有不會開發客戶的銷售員。
電話:+86 139 6961 1205 傳真:+86+532 8503 5202 郵箱:tiankegufen@126.com 魯ICP備17006520號
地址:高新區華貫路669號天科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